此文刊登于《聯合日報》2008115
文藝夢專欄:紙想話個影

他,只爲了完成父親的心願而來到紐約,卻因爲國家的政變,導致他的護照成爲了一張廢紙,因而無法離開紐約機場,逗留在候機樓處,無期限的在“等待”。

 

這時候我們把目光投入在這個候機樓内,有關Viktor如何克服異鄉語言溝通問題,金錢缺乏等狀況下,他如何在候機樓内努力的生活。有關Viktor,爲人耿直、忠厚、傻氣、單純,少了現實、奸詐、為己利益的他,角色肯定討好人。

 

我是那麽想哪,稍微抓住了觀衆的同情心,把一切的期望都投在角色的單純,好像認爲我們也應該是這個人,需要尋回最純樸的自己:如果我是他。是電影製造出一個假象?還是,人本該如此?嗯,我想電影畢竟是虛構的,不過不排除種種可能性,也許外在是虛構,可是内心世界,我們都有一個所渴求的烏托邦。

 

我很驚訝Viktor的創意,可以在這個幾乎已經‘廢墟’了的角落、把不起眼的角落變成他的“私人空間”。我很喜歡他穿著睡衣走在候機大廳,這與侯機室内華麗大衣的旅客成了對比;很喜歡他在廁所内自顧自的洗刷整潔,不理會他人的眼光;很喜歡他意志堅定的每一天申請visa准証,雖然每一次都不通過;很喜歡他如何用餅乾夾上了不同口味的醬料溫飽自己;很喜歡他不斷地發現‘賺錢’的方法;很喜歡他不受人擺佈,能夠堅持的留在機場内等待;很喜歡他愛上一個女孩(Amelia)的心情。

 

‘幸福終點站’捨棄好萊塢慣性的電腦科技,用了部分機場的實地,我喜歡這樣的實在感。我覺得這個場地用得非常好,原來機場也是一個小社會,可不是?你可以看到高職人員擺弄權勢;看到打掃清潔員工Gupta、駕駛員Enrique,等人的底層人物卑微的生活。透過Viktor,我們可以看到現實中求職的難處,他很阿Q的不屈不饒,依舊積極的面對應徵的失敗。

 

一片玻璃,把Viktor與紐約隔開,他就站在那扇落地門前,紐約與他開玩笑的呎尺天涯,他不就在紐約了嗎?原本他可以推開門,踏出機場擁抱紐約,而最終他選擇了留在機場選擇等待。讓人捏了一把冷汗的是觀衆,因爲隱藏在背後的危機就在他推開門之後,而他似乎意識到這個危機,他知道他唯一能做的就是:等待。很趣味的一個鏡頭,他對著攝像機說:“I wait!”而最後,他認爲這個等待是爲了這個空姐,是與他的愛情邂逅(感覺很一廂情願)。

 

一度與美麗的空姐Amelia發展的愛情,最後並沒有讓他們有一個美麗的結局。看似遺憾,可是若果是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美滿幸福的日子,那就顯出更加一般的好萊塢愛情故事了吧。雖然Amelia沒有選擇與Viktor,因爲她的等待已經得到結果了,同時候,Viktor的等待也終于有了結果,他重新拿回護照,他自由了。

經過一小段的波折,他終于離開機場到了紐約市,完成了他父親的心願--集完最後一張的Jazz樂手的簽名。莫名的為他歡呼,開心,他這一趟旅程看似荒謬,卻又領悟了不少的哲理。


     
每台飛機啓程和抵達的目的,都很簡單:接、送客旅離開,和前往他們的目的地。幸福終點站,你期待的有什麽?借用一句話:簡單就是幸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味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